蕁麻疹、起凊膜、風疹塊的介紹
閩南語最常稱呼蕁麻疹為「起凊膜」(「凊」的閩南語發音為tshin,「膜」為monnh或monnh)。蕁麻疹另外的一個閩南語病名為「起凊nah」(nah有音無字),此病在台日大辭典裡寫成「起凊凹」。「凊」這個字的意思為「寒冷」,在現代人的字彙裡已很少用到。但閩南語還保留了「凊」的兩個常用詞,一為「起凊膜」,另一為「流凊汗」.
蕁麻疹的英文病名為urticaria,urtica就是蕁麻的拉丁文名,字源來自於拉丁文的urere,指的是碰到蕁麻後,皮膚疹子之似火燒灼般的疼痛感。
台灣本島也有蕁麻科植物,其中赫赫有名的為咬人貓(Urtica thunbergiana Sieb. &Zucc. 英文俗稱的stinging nettle)尚有咬人狗(Laportea pterostigma Wedd. 英文俗稱的nettle tree)臺灣蝎子草(Girardinia formosana Hay. 也是一種stinging nettle)
蕁麻疹 中醫又稱風疹塊
蕁麻疹可分為急性及慢性:急性蕁麻疹,病程少於6週,誘發的因子,如藥物(抗生素、顯影劑等)、食物(奶、蛋、花生、堅果、黃豆、魚類)、昆蟲叮咬、輸血過敏、日光曝曬等;慢性蕁麻疹的病程反覆超過6週,80%至90%病人的病因不明。
什麼是慢性蕁麻疹?
慢性蕁麻疹可再細分為:
(1)慢性自體性蕁麻疹(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, CIU)
(2)物理性蕁麻疹(physical urticaria)
(3)自體免疫性蕁麻疹(autoimmune urticaria)
(4)皮膚劃紋症(dermographism)
慢性自體性蕁麻疹是最難治療的一類,因為找不到病因,所以必須長期以口服抗組織胺來控制病情,新一代的抗組織胺具有更好的療效,也比較不會有昏昏欲睡、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。若治療效果不佳,則可以考慮長期以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治療。
慢性蕁麻疹
慢性蕁麻疹患者則不容易找出其過敏原,據估計有慢性蕁麻疹的患者找不出過敏原。
慢性蕁麻疹病情不易控制,估計有40%的患者於診斷後十年仍然有蕁麻疹發作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